一:機體的變化有那些及食療的重要性
有句俗話:冬季進補,開春打虎。保健強身,這可是如今百姓中的熱門話題?,F在正處寒冬臘月,機體有何變化,如何選擇食物、怎樣進行食療就可達到提高自身的御寒和抗病能力呢?。
冬季對機體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因天氣寒冷或氣溫驟降,易感受寒邪、易損傷陽氣,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御寒能力差,主要表現有怕冷、手足不溫、腰背部或胸部怕冷、易感冒,如早晨起床時未及時穿衣就著涼了,有時甚至自己并未覺得涼就感冒了;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容易復發,出現反復咳嗽、咳痰、甚至氣喘:風濕性疾病患者遇冷或寒的刺激就關節痛、腰腿痛:還有一些體弱多病者、有胃腸炎、胃潰瘍患者因消化功能弱、易出現大便溏稀、潰瘍病易復發。如在秋季或病后天及時進行適當的調理,體內許多的成分參與機體機能代謝的物質(微量元素)以及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些物質(無機鹽:K、Na、Ca、C1等)、維持機體和臟器陰陽平衡(中醫理論的陰陽平衡失衡表現在陰虛、陽虛、陽亢、陰陽兩虛等)等多方面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體重沒有增加反減輕、抵抗力下降、精神不振、易受涼感冒、甚則老病復發,特別是老年患者較為多見的慢性肺部疾患:老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等這些疾病患者,易感受寒涼刺激而引發咳嗽、咳痰、氣喘、胸悶、胸部不適等。同時還可因抵抗力弱而引發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肝腎疾病等等。從中醫角度來說有腎陰虛、腎陽虛、氣血兩虛、肺陰虛、脾胃虛弱等證。而從西醫來認識某些慢性疾?。喝缏晕改c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老慢支、骨質疏松、風濕性關節及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均可采用食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和輔助治療并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能在冬季進行適當的調理,就可以補充機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維持陰陽平衡等等。食療的目的就是通過食療達到治療或輔助治療的目的,同時通過食療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為安全順利并健康愉快的度過寒冷的冬季和陰雨潮濕的春季,儲備一些必要的營養物質,使機體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耐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和抵抗各種病菌的侵襲。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二食物與臟腑的關系
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別,臟腑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辯。食物及其性味與臟腑有選擇性的對應關系,而且關系也很密切,如春季宜酸味,酸味入肝經,酸味有收斂固瀉作用,春季宜升補;夏季宜苦味,苦味有燥和瀉的作用,苦味入心經,夏季宜清補;長夏宜甘味、入脾經、宜清補;秋季宜辛味、入肺經,宜平補。冬季宜咸味、入腎經、宜溫補,咸味有軟堅潤下的作用。中醫還有以臟補臟的觀點,例如:豬肚燉芡實苡米,有健胃的作用。砂仁蒸豬心,有補心強心的作用。糯米灌蒸大腸有治療治瘡的作用。冰糖蒸豬肺有潤肺止咳的作用。等等。
三冬季食物的選擇
按到食療的作用分類可分為滋補強身類、治療疾病類、保健抗衰老三類。上述這些疾病均可采用食療治療和輔佐治療。根據食物與臟腑的關系可選用咸味、有收斂、潛藏的作用的食物,冬季五臟屬腎、宜溫補,可服用雙鞭壯陽湯、附子姜肉湯。在冬季期間,很多人還喜歡用附片羊腿、附子羊肉湯、乾坤蒸狗肉、龜羊岡等。
醫理論中還有五色入五臟,冬季以黑色食物為主,五味入五臟,冬季以咸味為主,冬季對五臟適宜食用的有:豆類、栗(li)藿等食物、動物食品中宜豬及其制品等。況且可常食用。但是,應強調一點的是無論那種進補方式、何種補晶,對人體來說,只能是針對個體而言,對于有些人來說,冬季是不宜進補的,如火體,不怕冷怕熱、長期大便干結者、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病人等。這些人在吃補品進行食療時,就應根據個體而異。這些人只能用平補、清補的食物,如 鴨、鴨蛋、水產品、綠豆、黃豆及其制品、參須、麥冬、玄參、白參等等??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要看個體。冬季宜選用的食物有:豆類及制品、豬肉、豬肚、豬腎、羊肉、狗肉、牛肉、土雞、烏龜、雞蛋、洋鴨肉、鹿肉、魚、鯧魚、龍蝦、對蝦、海蜇、淡菜、鱔魚、韭菜、冬莧菜、南瓜、胡桃仁、紅糖、飴糖、生姜、大蒜、蔥、黃酒、等等。冬季因寒冷易損傷陽氣,易感受寒邪而得感冒、或老慢支易復發、血壓偏低、腰膝酸軟冷痛等等,可多食用附子、當歸、杜仲、川芎、紅參等等。一般藥物加入食物中,要經過特殊的加工,民間有很多的食用方法。
四冬季食物的適宜加工方法
冬季因寒冷潮濕,皮膚水分蒸發較少,因此,不宜采用太多的湯菜,但加工時為了保證營養成分不丟失、不損壞,制作時可多采用燜、煨、蒸、熬、鹵、燒烤、炒,也可根據個人的習慣采用燉、煮、粥等方法,燉的時候可以燉得濃一些,味也可加工得厚一些,盡量采用濃汁厚味,但不可過咸。同時還需要根據有些藥物在食用時,應先將藥物熬或燉的制作后取湯或湯渣與食物再一起經過加工后再食用。等等。
內容來源網絡 版權爭議請聯系刪除